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

FDD伸缩性和实现客户价值的TOC理论

FDD在敏捷方法学中最独特之处就在于,它声称可以实现伸缩性和可重复的成功。那么,它的这一特征有什么意义呢?

前两天,我刚好看到James Shore的一份Presentation,其中提到增加客户价值的5种方式,真是敏捷方法学的强人,抓住了客户价值这一点不放。

提到这份Presentation的原因是,他的5种方式中的第一种要求一个团队同时只做一个项目。他的图示说明非常具有说服力,一下子就让我完全同意。但接下来问题出现了,如果是一个千人的公司,同时也只做一个项目?这是不是有点荒唐?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

关键之处仍是大部分敏捷方法学的软肋:可伸缩性不好。

FDD声称可以适应很大的项目,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:一个50人15个月规模的项目(新加坡项目的规模),如果给我750人,那么1个月就搞定了!这将为客户提前14个月获得投资回报。如果真能实现这一点,我想世界会震惊的。

干一个月的活,收钱。这是我喜欢的方式。干一天的活,收钱,这是我爱的方式。

好吧,我承认,我身体里理想主义的部分和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在发挥作用了。事实上,这样的事情还没有发生。存在就是合理。合理之处在哪里?有什么理论支持?

实际上,IT系统为业务带来价值不是只有开发这一个环节。存在着一个“开发-实施-反馈-接受”的循环。假设750个人一个月开发了1500个特征,这将在业务部门带来巨大的冲击。只要想想ERP的实施就知道了。按照TOC的理论,实施、反馈、接受的环节将成为实现客户价值流水线上的新瓶颈。

按照精益制造的思想,一个环节的产能超出系统其他部分的产能太多,绝对是坏事而不是好事。我们应该根据系统的总吞吐量,不断发现新的瓶颈,提升瓶颈的产能。

不管怎么说,这样想想还是挺妙的。现在瓶颈不在我负责的这一块了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企业能够接受一下实施1500个新特征的冲击。

没有评论: